看报纸,很高兴艺考热终于出现了小幅降温,但短期内渴望以此为途径登入大学或是艺术殿堂的人并不会迅速减少。
艺考的最初和最终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艺术领域选拔专业和优秀的艺术人才。但时至今日,奔向艺考的人们的目的早已不再单纯,抛开那些确实具备艺术天分按正常规律参加艺考的考生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艺考生是想找捷径上大学、想成名或干脆不知所云地随了大流。山东是艺考大省,美术类考生人数在全国一直排名第一。一位带着孩子奔波各地参加考试的艺考生家长说,艺考像高速列车,上了就停不了。事实的确如此,虽然报名人数不断增多、录取比例只有不到两成,物质和精神投入不菲……但因为专业性的限制,使得家长和孩子一旦进入这个程序,只能咬牙走到最后。加之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盲目扩招,一些高中为保证升学率而对学生做出的“合理化建议”,使得艺考看上去是雪中送炭,大量学子紧紧抓住这根稻草。
并不是说艺考不好,但热过了头,就成了烫手山芋。
想“方便”上大学———人人都知道的捷径就不再是捷径。今年2月进行的艺考中,我市的报名与录取比例是2980名考生对70个名额,曾有考生感慨“艺考比高考还难”;想靠此成名———只要看看每年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和影视明星的数量比,就该知道在少数分子的下面有多大的分母,而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也让很多艺考生一朝梦醒后悔不迭。曾和北京一家艺术院校的音乐老师提起过艺考的话题,老师说,没有比中国家长更爱凑热闹却又看不懂热闹的家长。说白了,对于用押宝来对待艺考的人来说,艺考就像是一场假冒伪劣的“山寨梦”,看上去很美,醒过来很累。
来自山东省招考院的数据显示,2009年山东省美术类统考人数为5.4万人,2008年的这个数字为9万,相比之下狠降了四成,也使得从2002年起一直处于升温状态的山东“艺考热”首次出现了降温。统考尽管未必是拐点制造者,但已经开始沙里淘金地挤掉水分,让艺考路更加健康、常态地发展。对于仍在做着“山寨梦”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投机取巧不如投其所好,至于真是那么想当明星,不如好好读书,捎带着参加个超女选拔比艺考容易多了。
说了这么多,可能会引来拍砖,一家之言,仅供参考。